3月29日,我司2024年第一期文化大讲堂开讲,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沈仁芳所长受邀讲授“中国耕地土壤问题与对策”。沈所长是土壤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其团队长期从事土壤改良与植物养分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为耕地保育理论创新与科技进步以及我国土壤可持续利用做出突出贡献。在这次讲座中,他与我们分享了其在土壤科学研究中的丰富经验和深入见解。
沈所长首先介绍了土壤的基本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属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支撑。耕地是“在耕作层上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我国人多而地少,全国19.179亿亩耕地要养活14亿人口,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的三分之一。耕地质量不仅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沈所长指出,当前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耕地存在的问题及其风险隐患,比如盐碱化和酸化加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有机质含量偏低与养分严重失衡、土壤侵蚀风险大等,我国耕地土壤40%以上面积有退化,优质耕地数量减少,耕地基础地力持续下降。
虽然我国的耕地利用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管理和保护经验,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耕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不到位、耕地高强度人为利用模式不合理、耕地保护科技研究不足、耕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等。
针对这些问题,沈所长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包括强化土壤保护、提升土壤肥力、修复退化土壤等。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土壤保护政策和法规,建立区域尺度退化耕地快速精准监测和预测预警,提供治理决策服务。科研机构需要加强土壤科学研究,创建耕地水肥高效利用技术与装备,为提升耕地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授课结束后,沈所长就“中国的土壤红线”、“核污水对海洋和土壤污染影响”、“海水稻是否能量产”等问题与我司员工展开深入互动。沈所长的讲座不仅帮助我们大大提升了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的理解,而且完整地展现了对于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思考,启发员工在职业发展道路上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追求,还应具备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的能力。
(行政部 陆娟)